四筆卷二
論睠懷故主諸書
考盤集外文目錄
增輯欽齋文目錄
論神麯
易經對語
彭玉麐印文
論應製詩句
論二禮學館纂修
論錢謙益
論鹿樵紀聞等書
論王安石
論風懷詩
論張穆字等
法國畢乃爾入合肥籍
母再醮判語
宋司馬光論讀書
宋呂□□等嘉話
無為州江隄
徽州嫁殤
曾衍東詩
昌谷集箋註等書
方苞語
錢澄之論節義傳
梁九圖論詩教日下
京師西山帝王樹
恩錫等倡和詩
許氏七乃名氏
蕭正謨論蜀漢
萇楚齋四筆卷二
廬江劉聲木十枝撰
論睠懷故主諸書
會稽章實齋□□學誠《信摭》云:「徐鉉撰《南唐李後主墓碑》,鄭文寶撰《江表志》,于前朝故主,皆致惓惓之意,而又不觸忌諱于新朝,可謂得故臣之誼矣。」云云。聲木謹案:徐鄭二公,已仕新朝,不忘故主,較之賣主求榮,反顏相向者,固屬有間,若以晉荀息所云「臣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之語責之,仍不能無愧。□□特為之揭出,以明君臣之義,立人道之防,洵屬卓見。然吾觀《四庫全書提要》,于宋元兩代不仕新朝,惓懷故主者,特于《提要》中著明,庶足以見孤忠勁節,搘拄綱常,是廟堂之上,褒勵臣節,雖事隔兩代,猶矜善伐惡如此。《提要》中雖寥寥數語,實如帝典王謨,炳若日星,真可資人勸感。謹摘于後,以免遺忘。《癸辛雜識前集》一卷、《後集》一卷、《續集》二卷、《別集》二卷 宋周密撰。每述宋亡之由,多追咎韓賈,有《黍離》詩人「彼何人哉」之感。《須溪集》十卷 宋劉辰翁撰。其于宗邦淪覆之後,睠懷麥秀,寄託遙深。忠愛之忱,往往形諸筆墨,其志亦多有可取者。《秋堂集》三卷 宋柴望撰。其詩格近晚唐,而黍離麥秀,寓痛至深,騷屑哀音,特為悽動,可與謝翱諸人並傳不朽。《湖山類稿》五卷、《水雲集》一卷 宋汪元量撰。以一供奉琴工,眷懷故主,終始不渝,其詩多慷慨悲歌,有故宮離麥之感。于宋末諸事,皆可據以徵信。其記亡國之戚,去國之苦,間關愁歎之狀,備見于詩。《晞髮集》十卷、《晞髮遺集》二卷、《遺集補》一卷、《附天地間集》一卷、《西臺慟哭記(註)[一卷]》、《冬青引(註)》一卷 宋謝翱撰。翱與周密、鄧牧皆抗節遯世。《真山民集》一卷 宋真山民撰。其詩黍離麥秀,抱痛至深。《伯牙琴》一卷 宋鄧牧撰。牧宋亡不仕,侘傺幽憂,不能自釋。《存雅堂遺稿》五卷 宋方鳳撰。澤畔行吟,往往睠念宗邦,不忘忠愛。幽憂悲思,纏綿悱惻,雖亡國之音,固不失風人之義。《紫巖詩選》三卷 宋于石撰。其古詩感時傷事者,多哀厲之音,而或失之太盡。游覽閒適者,有清迥之致,而或失之稍薄。《莊靖集》十卷 金李俊民撰。俊民以金代舊臣,不食元祿,有陶潛栗里之風。其詩類多幽憂激烈之音,繫念宗邦,寄懷深遠。文格冲淡和平,具有高致。《羽庭集》六卷 元劉仁本撰。所作感慨阽危,眷懷王室。《友石山人遺稿》一卷 元王翰撰。翰終始皆似謝枋得,故慷慨激烈,一一託之于詩。雖篇什無多,而即物遇情,恆凜凜有生氣也。《北郭集》六卷、《補遺》一卷 元許恕撰。恕以元代遺民,潛海上,使人不能識,可謂鴻冥,其詩大抵多愁苦之詞。《丁鶴年集》一卷 元丁鶴年撰。順帝北狩以後,興亡之感,一託于詩,悱惻纏綿,眷眷然不忘故國。《石初集》十卷、《附錄》一卷 元周霆震撰。其詩憂時傷亂,感憤至深,叙述亂離,沉痛酸楚,使異代尚如見其情狀。汪元量《水雲集》,論者以為宋末之詩史,霆震此集,亦元末之詩史。《吾吾類稿》三卷 元吳皋撰。時值至正之季,目擊艱危,每深憂憤。《靜思集》十卷 元郭鈺撰。隱居不仕,目擊時事阽危之狀,言之確鑿,每多愁苦之詞。《九靈山房集》三十卷 元戴良撰。元亡後,追念故主,睠懷宗國,歌黍離麥秀之詩,詠剩水殘山之句。《灤京雜詠》一卷 元楊允孚撰。體本王建宮詞,有故宮禾黍之感。《南湖集》七卷 元貢性之撰。惓惓不忘故國,不事二姓。
考盤集外文目錄
桐城方植之茂才東樹,所撰文集有兩刊本。光緒甲午,家刊《考槃集》全集本,名《考槃集文錄》,十二卷,錄文貳百貳拾壹篇,駢文拾捌篇。同治七年,合肥李文忠公鴻章等集資安慶刊本,為其門人從弟存之京卿宗誠所編,名曰《儀衛軒文集》十二卷《外集》一卷,所錄之文,僅及《考槃集》之半。予得見其當日《考槃集》原稿本,中多京卿及其同邑戴存莊孝廉鈞衡為之刪節審定,辨論推勘,最為精鑿。細玩其語,可知古文之大要。予少時嘗以之對勘家刊本《考槃集文錄》,仍依茂才原本為多,方戴刪節擬議之處未全遵錄,然仍有遺文拾捌篇,為《考槃集》所未載。予依其刊文體例,編為《考槃集外文》一卷,異日欲刊于《桐城文學叢刊》中,茲先鈔附目錄于後:考槃集外文目錄原戒 續韓非孤憤 鬼谷子釋義序 刪註人物志序 定命書序 平氏宗譜序 張亨甫詩序 許氏說文解字雙疊韻譜序 書一得拳膺錄後 題江生怡之空山獨坐圖後 紅豆山房跋詩 與鄧嶰筠尚書書 與洪巽甫書 贈聯玉農司馬序 送宋芥楣學博序 贈唐邑侯序 孝慈方太君墓志銘 祠規
增輯欽齋文目錄
桐城蘇厚子徵君惇元,文章學術授受源流,予已錄入《桐城文學淵源考》,其撰述,予亦錄入《撰述考》中。其所撰《欽齋文》一卷與《詩稿》四卷,為道光十三年正月儀宋堂自刊本。《詩稿》尚刊貳百肆拾玖首,當時《文集》所收甚隘,只刊拾捌篇。其同邑蕭敬甫徵君穆病其未備,搜輯一本,擬付剞劂,未及刊行而徵君去世。原本輾轉歸於予,予擬編入《桐城文學叢刊》中,陸續付梓。茲姑先將其目錄附錄於後,庶不沒徵君搜輯之苦心。較之原刊,實增入伍拾篇,於文獻不為無益。欽齋文目錄選舉私議【原】 論陶靖節世系 族葬圖說 蘇氏祠規序【原】 古文辭類纂增鈔方望溪先生文 古文辭類纂續鈔姚姬傳先生文 方望溪先生年譜序【原】 吳生甫先生文集序【原】 蔣石林處士詩集序 熊漸逵文稿序【原】 壽泉舅氏詩稿後序 校刊桐舊集序 家譜序 重修族譜後序 家祭約儀序 四禮從宜序【原】 女學蒙求序 姚氏古銅印選序 書方存之與戴存莊論桐鄉書院崇祀先儒書後 書萬季野先生手稿後 書朱子游鄭次山園亭題名後【原】 書左忠毅公遺印搨本後【原】 書歸震川先生批點史記後 題千巖萬壑圖 刻望溪先生全集跋 校刊樗亭舅氏文集跋 與曹孟明書【原】 與肇慶太守書 與吳康甫書 報熊漸逵書 書紀孝子事實後【原】 儀衛方先生傳 許玉峯傳 與齋金公家傳 劉泰占家傳 傅洪傳 帶經老農傳 蘇烈婦傳 記外祖父徐公遺事 書徐子逢殉節事 書祁門令唐君殉節事 外祖母王太宜人事略 姚子善墓表【原】 陳仲博墓表 族兄協和墓志銘 族兄木齋先生墓志銘【原】 族叔父拙風府君墓志銘 董叔衡權厝志 族叔母李孺人墓志銘 西安縣重修先農壇記【原】 謁楊園先生墓記 重修明中丞錢塘金公祠堂記【原】 儀宋堂記【原】 游吳山記【原】 游披雪洞記【原】 游龍眠山記【原】 龍尾硯銘 井字硯銘 大端硯銘 端友硯銘 允齋銘 臂閣銘 竹帽架銘 明張忠烈公畫象贊 祭舅氏徐樗亭先生文 祭儀衛先生文 左艾之哀詞 江孟純哀詞
論神麯
神麯一藥,醫家多以之為尅食之用。先文莊公聞□□吳松午直刺□言,神麯係配合藥材叁拾餘味所製成,皆大發散之品,是只可用以袪風寒,未可用以消積滯也。
易經對語
對語竟有有一無二者。聲木幼時,先文莊公以「謙謙君子」出對,所擬皆不合意,先文莊公自以「蹇蹇王臣」為對。今時閱四十餘年,細思除此對外,竟無第二語矣。
彭玉麐印文
興化鄭板橋燮生平所用印章,係上元司徒文膏所刻,語句多奇異,記得□□□□□□□臚列甚詳。予見衡陽彭剛直公玉麐於書畫中所用印章,用意與明府同。以予所見者,有「梅花外子」、「梅仙外(子)[史]」、「得眉山人」、「姑射仙人」、「硯池筆架小山河」、「吟香外史書畫章」、「兒女心腸,英雄肝膽」、「古今傷心人,別有懷抱」等八印。或謂「梅仙外史」等印,別有寓意之處,亦未可知也。
論應製詩句
桐城張文和公秉鈞,既久有自危之心,恭和御製《風鳶》詩,有「九霄日近增濃彩,四野風多仗寶繩」句,純廟深憐之。先世父文恭公恭和御製《夷齊廟》詩,有「西山薇蕨甘如薺,南國壺漿探若湯」句,亦為純廟所賞。又云嘉慶丙辰,聖製《新正千叟宴畢仍榮宴廷臣於重華宮得詩二首》,一韻用《麻部》,詩內押「嗟」字,咸以為難,彭文勤公先脫稿。時和珅倩人代作,所和「嗟」字意不愜,屬公為改正。公易以「帝典王謨三曰若,騶虞麟趾兩吁嗟」。和公素與公不協,是日亦為歎服,云云。語見滿洲英煦齋相國和《恩福堂筆記》。聲木謹案:相國所載,為應制體詩句之最佳者。大抵榮世詩文,須典麗矞皇鑑鏘,對仗工切,頌揚得體。專工此體,他作未必稱是,亦勢使之然也。
論二禮學館纂修
婁縣張聞遠孝廉錫恭,撰《茹荼軒文集》十一卷,宣統癸亥孟春,華亭封氏簣進齋刊本。中僅有詩拾柒首,紀年至宣統十三年為止。內有《宣統六年正月壬子朔口占》三首,詩云:「家家爆竹歲華新,臘鼓催回萬象春。此日蓬廬獨憔悴,國危身病一孤臣。」「國步誰云已改弦,恪遵時憲度新年。天朝正朔人人奉,知是輿情感戴堅。」「老農老圃信堪師,遺體王章謹保持。余髮何嫌嗟種種,新梳細辮白逾絲。」云云。聲木謹案:孝廉為伊卿茂才爾耆之子,能傳父學,已見予《桐城文學淵源考》。平日熟精《三禮》,任禮學館纂修。集中仍以宣統紀年,睠睠不忘故主,忠愛之忱,近時無二。似此方不愧國朝命名授官之意,堪稱經師人師之目。而侯官陳□□孝廉衍《石遺室詩話》云:「自前清革命而舊日之官僚伏處不出者,頓添許多詩料,黍離麥秀,荊棘銅駝,義熙甲子之類,搖筆即來,滿紙皆是。其實此時局羌無故實,用典難於恰切。前清鐘虞不移,廟貌如故,故宗廟宮室,未為禾黍也。都城未有戰事,銅駝未嘗在荊棘中也。義熙之號改,而未有稱王稱帝之劉寄奴也。舊帝后未為瀛國公、謝道清也。 出處去就聽人自便,無文文山、謝疊山之事也。」又云:「溫州玉環戴女士禮,字聖儀,受業於余者十年,而初未見面。績學能文,撰有《大戴禮集註》十三卷、《清列女傳》七卷,以外《女小學》、雜文之類尚夥。惜故見自封,不知公天下之理,拘於《白虎通》三綱之舊說,而不知其非聖人之言,年三十尚未適人,值前清革命,遂自命亡國遺民,必欲得一舊官僚而不事民國者而後嫁之,於是誤適非人,終為所棄,亦大可憫矣。事詳余文集中。禮所著《女小學》早上學部,《清列女傳》早上國史館,皆章梫代呈。《大戴禮註》已行世。為詩頗長集句,但仍多舊思想耳。」云云。張氏與陳氏,科名官職無一不同,皆以孝廉任禮學館纂修,而議論見識相左如此。陳氏固自命為新朝元老,素知公天下之理,明知《白虎通》非聖人之言者,猶惜其不於未中式以前及任禮學館纂修時言之,早廢君臣之義與三綱之理,使後人鑄金呼佛不止。然吾觀《四庫全書提要》著論於明龔詡《野古集》後云:「謹案:練子甯以下九人,皆惠宗舊臣也,考其通籍之年,蓋有在解縉諸人後者。然一則效命於故君,一則求榮於新主,梟鸞異性,不可並居,今故分別編之,使各從其類。至龔詡卒於成化辛丑,更遠在縉等之後,今亦升列於縉前,用以昭名教是非,千古論定。紆青拖紫之榮,竟不能與荷戟老兵爭此一紙之先後也。」云云。吾知張氏固願為荷戟老兵也。
論錢謙益
祥符周叔畇都轉星譽,跋常熟錢牧齋尚書謙益《歷朝詩集》後云:「舊藏是集獨無序文,蓋為人所刪去,惟此本尚完好無恙。序文自云:『託始於丙戌,徹簡於己丑』。時我世祖定鼎已六七年,而牧齋謬託於淵明甲子之例,於國號紀年皆削而不書,已悖甚矣。至自六丁字之義,則曰:『金鏡未墜,珠囊重理,鴻朗莊嚴,富有日新。』蓋是時殘明遺孽,猶假號嶺越間,江浙遺民,與海上之師互為影響,故牧齋自附於孤臣逸老,想望中興,以表其故國舊君之思,真無恥之尤者也。其印章曰『鴻朗籛齡,白頭蒙叟』,鴻,大也,朗,明也,命意尤顯然可見。至自悔不能早死,而侈然以野史亭自文,欲以此求諒於後世,嗚呼,何謂也哉!」云云。聲木謹案:南宋鄭所南□□思肖,原名□□更名以寓思趙□□之意。自題書室,曰「本穴世界」,亦陰寓「大宋」二字。□□清風高節,接迹東籬,後之人欽仰,亙古如新。尚書已改節再醮,焉能仍以所南等人隱寓字義可比,徒供後人笑罵。其晚年皈依佛家,亦自知大節已虧,欲藉此以湔釋恥辱,此所謂欲蓋彌彰,懺悔何益。□□撰有《題畫詩》一卷、《錦錢集》一卷,《雜文》一卷,收入《四庫》,附于其父鄭震菊山《清雋集》一卷後以傳。又撰《心史》□卷,至明末,始於井中縋出,出鐵函始見,後人頗有疑其偽者。
論鹿樵紀聞等書
太倉吳梅村祭酒偉業,撰《綏寇紀略》十二卷、《續編》三卷、尚假手於無錫鄒流綺□□漪,已記於《[三]筆》卷[一]。□□本熟於明季掌故,自撰《明季遺聞》四卷,採輯賅備,議論純正,惜流傳甚少。祭酒復撰有《鹿樵紀聞》十卷,亦言明季佚事,未刊。聞太倉某家,藏有傳本,予頗疑即為《綏寇紀略》之初本。又有無名氏《佚史》二卷,內載左蘿石傳、史德威遺事。《甲申日記》□卷,內載李自成寄吳三桂書及祭莊烈帝后文,皆外間所罕見罕聞者,彙記於此以志之。
論王安石
北宋《尹和靖先生語錄》三卷,上中二卷為門人祁寬居之錄,下卷為門人呂堅中景實錄。中有云:「王介甫作舍人時,有《雜說》行於時,其粹處有曰:『莫大之惡,成於斯須不忍。』又曰:『道義重,不輕王公,志意定,不驕富貴。』有何不可?伊川嘗曰:『若使介甫只做到給事中,誰看得破。』寬問:『介甫初時出得此語,晚年變了?』先生曰:『至於子路,在孔門許久,可謂之正,而謂正名為迂,伐顓臾則為之辭,只為所見差。』」云云。聲木謹案:王荊公學問文章,足以高視千古,轉以相業頹喪生平。他人以致位卿相為美談,荊公獨反是,然較之呂惠卿、蔡京等人,終勝一籌也。
論風懷詩
吳縣張應南戶部□□藏有朱彝尊《風懷》詩手稿,與刻本不同,塗改滿紙,均有「顛倒鴛鴦」小印鈐記,前後有名人題跋甚多,其妻兄吳縣曹君直孝廉元忠曾親見之。太倉某家,藏有《鴛水仙緣》彈詞一種,記《風懷》詩及《洞仙歌》詞曲本事。吾鄉姚庚甫大令景衡,年七十餘,嘗為後學講《風懷貳百韻》隱事,語語有證,云云。語見桐城蕭敬甫徵君穆《庚子札記》。聲木謹案:秀水朱竹垞太史彝尊詩,在我朝雖為一大家,而《風懷》一詩,實為全集之玷,亦無庸為之穿鑿附會,務必牽合及于某某而後已。縱使太史自暴其惡於衆,後人更不必為之窮形盡象,刻劃無鹽。吾不知為之箋證者欲師其事乎,抑欲師其詩乎,未免兩失之矣。
論張穆字等
平定張石洲明府穆學行,予已錄入《桐城文學淵源考》及《撰述考》中矣。明府復工書法,當時專為壽陽祁文端公寯藻代筆作字,已見□□□□□□□□京師琉璃廠金石書畫肆中,尤言之確鑿。光緒丁未,予于廠肆中,購得行書直幅,字蹟確為明府,下款則為祁文端公,可見其事非誣。中書七言絕句一首,詩云:「自笑平生被眼謾,看山只向畫中看。天公老筆無今古,枉著千金買范寬。」云云。此乃金秀容元裕之員外好問《東山》四首之二,見本集卷十三。聲木謹案:道州何子貞太史紹基,藏有宋拓沈傳師《書柳州羅池廟碑》,原石久佚,海內僅此孤本。後有明府跋文,雖已經□□魏稼孫鹺尹錫曾錄入《績語堂碑錄》中,茲復錄于此,文云:「子貞藏此帖久矣,今乃示觀也。『民各自奮』,『』字從『矛』從『令』。案三百篇,『令』字皆與《真部》字韻。『何人不』,『』與玄韻,古真先同部也。段茂堂据漢碑改『矜』篆為『』,詫為獨得,而於晉以下則無徵,使及見此書,其欣喜何如也。又此『』字,及《廟堂碑》『犬』旁從『犬』從『止』,皆足證唐人小學不惟通《說文》,兼能本古籀以諍小篆之譌,可謂一字千金矣。況此書又為世所絕無乎,亟應表出之。道光二十六年五月初三日,齋居士張穆記。」云云。其考證「」「矜」二字,最為精確,有非陽湖陸祁孫明府繼輅、上元管異之孝廉同二家文集辨論「」「矜」二字所能及者。
(德)[法]國畢乃爾入合肥籍
畢乃爾本法國人,初充兵役,於同治元年,在上海投效,願隸中國版圖。奉派當時任直隸提督劉省三中丞銘傳銘軍,教練鎗礮,嗣委銘軍洋礮營統帶。先後攻克楊庫、江陰、無錫、金匱、常州府縣汛城,積功至賞戴花翎,法什尚阿巴圖魯、記名總兵。自同治二年,已冠帶薙髮,學為中國語言,旋又娶中國妻室。曾過廬州,樂其風土,並於縣境略置田廬,願籍合肥縣。並冀世世子孫,長為中國赤子,不欲仍回法國,云云。語見合肥李文忠公鴻章奏議。聲木謹案:德人豪利,亦於光緒□□年,自願列入中國版圖。自德人佔領膠州後,待中國人,事事不能平等,豪利每為中國力爭主權。西人雖惡之,目為瘋魔,而亦無如之何。德人尉理賢,更謂其言皆有理,未可以人廢言,洵屬公論矣。
母再醮判語
華亭民有母,再醮後生一子,母歿之日,二子爭欲葬之,質之官。知縣某判其狀云:「生前再醮,終無戀子之心;死後歸墳,難見先夫之面。宜令後子收葬。」松庭叔父傳道其事,云云。語見明□□陸□□□□□《菽園雜記》。聲木謹案:海甯查悔餘太史慎行《人海記》亦載之,語意與此相同。明代某明府判語準情酌理,可謂確切,要言不煩,膾炙人口,屢見記載。惜乎鄉間無知愚民,仍多為此事鬥毆涉訟者,安得此語,家喻而戶曉之。
宋司馬光論讀書
溫公為張文潛言,學者讀書,少能自第一卷讀至卷末,往往或從中,或從末,隨意讀起,又多不能終篇。光性最專,猶常患如此。從來惟見何涉學士案上惟置一書,讀之自首至尾止。校錯字,以至讀終。未終卷,誓不他讀。此學者所難也。張芸叟《答孫子發書》論《資治通鑑》,其略云:「溫公嘗曰:『吾作此書,惟王勝之曾閱之終篇。自餘君子,求乞欲觀,讀未終已欠伸思睡矣。』」溫公所言,學者之通患,(聲)[盍]以何學士、王勝之之事為讀書法,云云。語見南宋葉某《愛日齋叢鈔》。聲木謹案:溫公所言,誠為學人通病,鈔錄於此,以自警惕。然讀書仍有二弊,一則始勤終惰,一則進銳退速,皆終難有成。其不能專心讀書者,更無論矣。
宋呂□□等嘉話
南宋吳□□提舉坰《五總志》云:「有一朝士家藏古鑑,自言能照二百里,將以獻呂穆公。公曰:『吾面不及楪子大,安用照二百里為。』復有獻研於王荊公,云「呵之得水」。公笑而却之,曰:「縱得一擔,能直幾何。」二公之言,雖類朴野,而清節不為物移,聞者歎服。」云云。聲木謹案:此二事,名言妙論,歷數百年,頗膾炙人口,但少有知為呂穆公、王文公二公,及見於《五總志》中。呂穆公事,又見□□□□□《孔氏談苑》,蓋當時聞者皆以為嘉話,記之以為後世法也。
無為州江隄
昭文吳槐江制府熊光《伊江筆錄下編》云:「無為州沿江上下貳百餘里,大半當水衝,先是工甚危。廬江令陳慶門攝篆時,躬探深淺之處,於鮑魚橋、魚華魚嘴二處樹柳(椿)[樁],編竹束葦,填土為斜坡形,取近山亂石,填擲水中,水停沙淤而成洲,含、江、無、巢數州得無恙。亂石取護隄,最為得力,徐州北門外河隄,亦以保固。」云云。聲木謹案:明府以亂石築隄成洲,成效卓著,可為後人治水之法。其捍衛含山、廬江、無為、巢縣等州縣水患,俾吾民得安於畎畝,四縣之民皆當尸祝,奏請入名宦祠,馨香奉祀,庶不負崇德報功之誼。惜年代久湮,竟致無人知其名氏,故記之於此。
徽州嫁殤
吾皖徽州一府,凡子女年幼或未及成人而夭,雖素未聯姻,必訪聞他家有子女而夭,年齒相若,求其尸,與其子女合葬。兩家亦納采受聘,儼如嫁娶之禮。女家更以紙紮冥器,如嫁女用品,送至墓前焚燬。謂之嫁殤,蘇州則謂之冥婚。江蘇、浙江一帶,凡遇已字未嫁之女在室而夭,男家須迎其尸歸而葬之。女家有贈金數十兩或數百兩及千金,以作奩資者,亦視乎家貲大小以為衡。男家與女家,設貧富懸殊,利其贈奩,必求其尸歸葬,以覬覦多金,亦所恆有。聲木謹案:曹操愛子蒼舒死,聘甄氏死女合葬,事見陳壽《三國·魏志》。是此等風俗,實自曹操開之,前古所未有,則曹操不特為千古奸臣之祖,亦千古嫁殤之祖矣。
曾衍東詩
《小豆棚》卷首載有曾七如□□衍東《題元宵燈鼓圖》句云:「驚人歲月千撾鼓,老我乾坤百盞燈。」之句。詩雖粗俗,頗有喚醒世人愛惜光陰之意。
昌谷集箋註等書
唐李賀撰《昌谷集》□卷,又有宋朱軾兩箋註本。北宋邵雍撰《擊壤集》十卷,有吳泰有增註本。二註本未見他書著錄,僅於日本《文求堂書目》中見之。
方苞語
方靈皋云:人與物並生於天地之間,而天貴人而賤物。羊豕雞豚之屬,屠割滿街市,日死轉於刀俎之下,而天不為之動焉。一人冤死,則或泣鬼神而召變異。其何故哉?蓋以人懷五常之性而物無之也。然則人為失其五常之性,與禽獸無異,則亦將屠割滿街市而天不為之動矣。由是言觀之,吾為世人之懼焉。又云:一人終日之間,偶有一念之狹忍,一念之自私,其於君親朋友,偶有一念之欺偽,是此一刻已懷禽獸心矣。雖正人君子而不學,則終日間,或不免為數刻之禽獸。合一月計之,則為禽獸者數日,合終年計之,則為禽獸者數月。在正人君子且不免此,而況餘人乎!余聞之聳然汗下,云云。語見桐城戴褐夫太史名世《憂庵雜記》。聲木謹案:太史此書未刊,僅有傳鈔本。同邑蕭敬孚徵君穆,彙輯貳百餘條,編為二卷,稿本亦久佚。侍郎所言,即所謂人禽之界,在於一念,最為確鑿。試思禽獸之任人屠割,食其肉而寢處其皮,莫之敢抗,莫能之抗,莫之愛惜,莫之憐憫者,以人有五倫五常也。設使倫常乖舛,雖仍靦然人面,固已心禽獸之心,於是而欲食禽獸之肉,處禽獸之皮,即佛家所謂因果,今生種因,來生有果,終須以己身還其寢食也。佛家之所與儒家異者,儒家謂禮義本如此,佛家謂禍福亦如此。中下之人,固非禮義所能維縶,必須禍福為之束縛。余雖與佛教無緣,固深信其可並行不悖也。
錢澄之論節義傳
桐城錢飲光茂才澄之,有《建甯修志與姚經三司李書》云:「《節義傳》風教所關,而當事於丙戌死事諸君子頗有忌諱,禁勿書。漢世祖與隗囂書云:『足下與吾相去絕遠,本非吾亂臣賊子,當時欲為君所為者衆衆,但事定宜自審去取耳。』夫囂與世祖同時舉事,尚不目以亂賊,豈有本其故物,一姓繼起而謂之偽朝,忠於故主,守死不屈,而比之叛逆。古帝王於天下初附,未嘗不錄降者之功,而聽不降者之死。天下既定之後,則必以死事者為忠臣,降者為失節,所以教忠也。不當國家鼎革之秋,則忠臣義士之節不見。今禁丙戌死事者不得名節義,則節義將以何事見,當於何時成乎!」云云。聲木謹案:無錫鄒流綺□□漪《明季遺聞》云:「殉難諸賢,在北都者,易名卹贈,炳耀千秋。其在東南,抗節諸公,亦奉聖明,有詳訪確議之旨。蓋聲其罪,未始不憫其心;殺其身,未嘗不高其義也。」云云。我朝於勝朝抗節守死者,於乾隆四十一年,奉勅撰《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十二卷。於迎降再仕者,則著錄於《貳臣傳》□□卷。後人宜知所從事矣。
梁九圖論詩教日下
順德梁福草□□《九圖十二石山齋詩話》云:「尤西堂摘《論語》中可入吟咏者,成七律三十首。蕭山高雲士第又仿其體,摘《孟子》題三十首。雖涉筆成趣,於詩道則流而日下矣。」又云:「古詩變而為騷為樂府,為五言為七言,為律為長律,為絕句,降而為詞,為北曲為南曲,吾粵至變為調。調者,亦詞曲之體,但求應弦合拍,不如詞曲之有譜當填耳。道光初年,文士相競為之,南海招銘山大令子庸,輯而為《粵謳》,其情韻最足感人,然未免愈趣愈下矣。」云云。聲木謹案:西堂侍講詩源出元白,本以輕俗為體,又復自恃聰明,恣為狡獪,可謂不善藏拙。蕭山高氏極意祖述,可謂不善學柳下惠,梁氏譏其詩道日下,誠為至論。至於詩詞曲之外,復有所謂「調」者,大江南北,未聞有此,惟粵東獨擅。據梁氏所云,實即古人之童謠,今人謂之山歌。國初有□□□出入獞猺中,采其唱歌,編為《粵風續》九一卷,屢見於《池北偶談》等書,是編輯成書,亦非始於道光之時。《粵謳》□卷,確有刊本,予前於書肆中見之。亟欲購回,已為他人所得,究不知如之何謂調也。
京師西山帝王樹
京西潭柘寺有銀杏一株,俗呼帝王樹,我朝增一代,則樹生一幹。咸豐朝所生之幹,適為殿檐所礙,止而不長。同治朝所生幹梢忽為風折,復旁茁一枝,一幹兩岐,恰符我皇上入承大統之兆。國祚遠,嘉禾效靈,洵千古未有之祥徵也,云云。語見長白李佳(繼)蓮畦中丞[繼]昌《行素齋雜記》,光緒辛丑八月,湖南皋署自刊本。聲木謹案:潭柘寺在北京西山,樹在殿東,高宗純皇帝曾有碑碣紀其事,是不特北京盡人皆知,且名達天聽,決非虛偽可比。自順治至同治,每朝雖生一幹,皆合抱於本。至光緒朝,乃旁生一枝,仍復綠葉盈握。至宣統,雖復旁生一枝,則甚小而微,未久即枯。識者早知其不祥,未幾果有辛亥之變。以一無知草木,預知帝王家興廢,實理之不可解者。光緒中葉,醇賢親王薨逝後,有人謂其園寢甚占形勢,其後人必仍出帝王。當時大家擬議,以為德宗景皇帝生子相繼為帝,尚未知後來宣統復入承大統。聞德宗景皇帝初次御殿之時,為歷朝大典禮,則寤寐未醒,若無人焉者,宣統則啼哭不止。當時論者以為預兆已定矣,後皆果然,亦一異也。
恩錫等倡和詩
同治八九年間,當時粵捻匪初平,人民得享承平之樂,士大夫提倡風雅者甚多,亦一時盛事。滿洲恩竹樵漕督錫,時開藩江蘇,與德清俞蔭甫太史樾、錢塘許庚甫□□等身、壽州孫養雲□□振翮、長白小延秀□□昉等官紳諸人酬倡疊和,用原韻至拾陸疊或貳拾疊之多,雖未必有佳詩,實為太平盛事。刊有《吳中唱和集》一卷、《續集》一卷、《三集》一卷,同治十年四月,承恩堂刊本。予生也晚,讀其詩為之慨然。
許氏七乃名氏
錢塘許文恪乃普,兄弟五人同入詞館,洵為我朝盛事,一時人士,有許氏五乃之稱。予曾見許乃釗有「五鳳齊飛入翰林」朱文方印。家國之瑞,無有逾于此矣。兄弟實為七人,世多未詳,予參考諸書,錄之于後:廣西賓州知州許乃來、江蘇海州直隸州知州許乃大、太常寺卿許乃濟、甘肅敦煌縣知縣許乃穀、吏部尚書予謚文恪許乃普、江蘇巡撫許乃釗、山東掖縣知縣許乃恩。
蕭正謨論蜀漢
將樂蕭深谷孝廉正謨史論中,論後漢有云:「魏以篡殺有國,而其國賊逐芳殺髦,幽宗室,廢母后,殺世臣,禍延五世。吳則廢亮立休,峻、綝、恩相繼專擅,國非其國矣。蜀四十三年間,君臣之分凜然,曾無一跋扈之臣干亂天常。其亡也,北地王死祖廟,瞻、尚死綿竹,傅僉死陣。蓋照烈為漢復仇之志炳若星日,而諸葛公事先後二主鞠躬盡瘁,有死無二,其忠義之誠,可以維人綱人紀於不墜。以之為正統,匪直以存漢也,其用以有激也。」云云。見《後知堂文集》,康熙丁酉,家塾自刊,寫字圈點本。聲木謹案:孝廉學行,予已錄入《桐城文學淵源考》中,所撰《後知堂文集》四十六卷,予亦錄入《萇楚齋書目》中,其目錄,予亦錄入《再續補彙刻書目》中。三國之時,魏以篡盜,司馬懿得以師其故智,吳以割據,其臣民罔識君臣之義,均無足怪。獨昭烈以帝室之冑,又得千古忠義之士為之輔佐,雖得國獨後,壤地狹小,年祚最短,而君臣之分凜然,從無有盜鈞竊國者,豈非名正言順,堂堂之陣,正正之旗,有以消亂于未萌耶。非孝廉揭而出之,表而彰之,後人幾不知矣。